堅定信念逐夢想 不忘初心勇擔當
——記共產黨員、市總商會副會長、KC集團董事長張勉
三十年風雨創業路,成就了如今的哈爾濱市總商會副會長、道里區工商聯主席、KC集團董事長張勉,在做大做強企業品牌的同時,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、構建和諧家園、美化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。今天,他更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時代風范,詮釋了如何樹牢“四個意識”,堅定“四個自信”,做到“兩個維護”,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。
一、發現藍海 勇往直前
張勉出生在廣東潮汕,“商者無域”的潮商理念深深浸染著他。1993年,他就發現了“皮草產業的嶄新藍!。當時,在東北,人們有著對皮草的喜愛以及由于氣候原因導致的剛需,但在工藝與設計方面卻遠落后于受香港皮草先進生產力影響的廣東、福建等地區,他開始了第一次遠行,引領“賽派”為代表性的皮裝,悄然走進哈爾濱,并先后進駐各大高端商場,在短短幾年內,讓“賽派”遍布大街小巷。至1995年,張勉將市場拓展至北京、上海等地大型商場,并一直堅持選貨、訂貨、打板,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款式的新穎。1998年,創立了尼克服服飾,外邊面料,里面皮毛,即保暖又輕便,馬上風靡全國市場。2000年,他成立了北方皮草專業名店,引進了香港KC皮草。之后,相繼在中央大街開創了第一家KC皮草專賣店,在道外區南馬路119號成立KC皮草旗艦店。正是由于對皮草行業的熱愛、團隊良好的管理能力、市場走勢及產業需求等,才使得張勉可以迅速在全國各地進行擴張,截止新冠疫情之前,已擁有近100家門店和售后服務店。
二、牢記使命,共克時艱
皮草行業歷經數十年發展,作為東北特色產業之一正面臨全新的挑戰和轉型期。張勉率領KC在發展中,更注重軟實力的升級,提升服務能力,加強團隊建設,提高管理水平。通過不斷加大品牌和技術創新力度,根據市場特點實行全產業鏈一體化建設與管理,增強產品的競爭力,抓好服務路徑管理、品質保障、售后服務等幾項重點工作,切實把為人民群眾服務與企業發展結合了起來。通過黨史的學習,他深知做為企業,在黨的領導下要始終做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載體。因此在穩步創新、務實發展的同時,KC積極鼓勵員工的自我價值提升,并為員工搭建充分的晉升發展空間和完善的培訓機制,鼓勵員工在實現夢想,通過持續學習,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,為社會、為時代貢獻力量,創造價值。
近兩年,面對時代發展,面對疫情挑戰,為保障企業發展,保障員工生活,張勉努力發揮示范帶動作用。在疫情最為嚴重、復工復產尚未開展的時期,KC倡導并提前行動,將防疫抗疫與市場啟動結合起來,一方面在工商聯組織的帶領下捐款捐物,助力抗疫防控。另一方面以疫情防控為切入,關心客戶關懷員工,提供充分的防疫保障與人文關懷,穩定就業市場,搭建起了企業與員工之間信任的橋梁,也強化了員工團結奉獻精神,使得企業在復工復產初期迅速恢復活力,實現了逆勢上揚。
三、扶貧攻堅,勇挑重擔
在扶貧公益活動中,張勉發現要讓貧困農戶的生活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和改善,是需要通過提供機會、學習技能、項目、扶持產業等精準扶貧工作中才能得到不斷落實和發展。抱著對扶貧工作的恒心和信心,他在市區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,累計投入扶貧資金超過300萬元,遍及一市、兩縣、三地,涵蓋了四所學校以及政府專項慈善扶貧基金等愛心扶貧項目。在對巴彥縣清瑞村做了全面、深入的調研和走訪后,張勉找到了“窮根”及幫扶方法。從全面提振清瑞村的村容、村貌,提升村民基礎生活設施、環境、改善村衛生條件做起。他與幾位企業家共同出資,以“示范屯”的形式對清瑞村進行了全面的道路整改。并捐資建設了張勇屯大橋橋梁和辛家屯大橋項目。道路的通順和交通的便捷極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和運輸便利,打通了村民的致富路。
在多次的調研走訪中清晰張勉地認識到:缺乏有特色的種、養殖產業,是導致清瑞村貧困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。找到癥結后,根據清瑞村地處丘陵潛山的地理優勢,提出了大力發展木耳種植產業的建議。他牽頭組織企業家與農科院木耳種植的專家聯系,邀請到村進行勘察、分析、取樣,在得到專家肯定的答復后,捐資在清瑞村建立木耳種植基地的扶貧產業項目,專項用于木耳產業的發展,計劃逐步把木耳種植產業發展成清瑞村未來的特色產業項目,樹立、打造清瑞村其他綠色食品產業,帶動清瑞村整體脫貧致富。
扶貧要扶智,治窮先治愚,較之其他扶貧方式,教育扶貧是根治貧窮落后的根本。張勉率領KC為東北林業大學創立【學生創業發展基金】、建立【黑龍江大學助學基金】;為黑龍江武警學院捐資等等……在扶貧實踐中,張勉通過各種愛心公益助學基金和在KC皮草提供實習、就業崗位的方式,幫助貧困學子獲得享受公平教育的機會,讓更多貧困人口得到就業崗位,學習職業技能,成為了對社會有價值、有貢獻的人。